答应支持的楚国忽然不再帮忙。至此,徐国才明白,作为弱小者,在强国之间的博弈中,自己是最先被丢掉的一枚棋子。
灭亡徐国之后的吴军士气高昂,大有几分向楚国蠢蠢欲动之势。领兵大将伍子胥更是与楚王有着杀父之仇。楚国正处于北方诸国的明枪暗箭干扰下,显然并不打算与吴国这个野心勃勃却又实力强劲的敌人轻启战端。吴国灭徐之战,楚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衡量,已经尽量收缩忍让,但是没想到,伍子胥等人率领的吴军,依旧咄咄逼人,颇有些按捺不住的意味。
楚国的退让和虚弱让吴军摩拳擦掌,身负杀父之仇的伍子胥更是向阖闾表明了自己希望率军攻打楚国的强烈意愿。通过灭徐之战,阖闾试探出了江北诸侯对于南部局势的态度,也发现了看似强大的楚国其实很虚弱。吴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雄心壮志的阖闾似乎看到了争霸天下的曙光。而楚国扶持的越国,却始终紧锣密鼓地发展着,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机会。这个同样具备着野心和欲望的国家,将自己掩藏得很好,无论楚国还是吴国,都在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地等待着一场事关两国未来命运的豪赌,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个如同一条冬眠毒蛇一般蛰伏的“小邻居”。
经过不断地试探、斡旋、平衡各方势力,吴楚两国似乎都已经嗅到了惨烈的战争气息。吴国一方,无论是出于国家重臣伍子胥的私人仇怨,还是君王阖闾的勃勃野心,楚国都是横在吴国面前的一只拦路猛虎。与其继续不疼不痒地试探下去,不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而楚国一方,虽然已经感觉到了吴军的冰冷杀机和战斗欲望,却始终并没有完完全全地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战略规划,将吴楚问题彻底解决。不断的摩擦和争端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愈演愈烈,令楚国君臣上下颇为不安。
吴国逐渐消化着剿灭徐国和钟吾国的胜利果实,同时,按照伍子胥和孙武等人的计策,将士气正旺的吴军部队调整为三支,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对楚袭扰战。吴军三支部队,轮番发动攻击,而兵力上处于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