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大部,却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机动不足。一旦吴军发现楚国主力部队前来迎击,就迅速撤离,而当楚军无功而返之后,又再次突袭。虽然兵力远不及楚军,但吴军的军事素质,却因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调教而远胜敌人。三支吴军就在边境上形成了轮番骚扰挑衅,却始终没有落入楚军合围的糟糕局面。
在吴国长达六年的不断骚扰之下,楚国不胜其烦,人困马乏,士气低落。频繁而令人头疼的骚扰战令楚国主力始终难以获得正常的休整。始终绷紧的神经除了让军人处于压抑的精神状态下之外,也令楚国部队缺乏系统训练、轮换及素质低下的缺陷暴露无遗。
公元前507年,楚国属国中的蔡国、唐国得到了北方诸侯的暗中支持和授意,其国君蔡昭侯、唐成公决议反抗楚国,宣布就此与楚国断交,与晋、吴结盟。从此,楚国北方失去屏障,直面中原各国的强大压力,楚军迫不得已之下,在楚地西部边境和北部防线之间频繁调动卫戍,疲于奔命,战力锐减。
公元前506年,在蔡国提请之下,以晋、齐、鲁、宋等为首的十八国诸侯会盟郾城,共商伐楚。同年农历四月,晋国授意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面对北方中原诸侯不断变本加厉的压迫和攻伐,楚国终于下定决心拼力一战。同年秋,楚国发兵,由令尹子常率领大军,猛攻蔡国。
吴国君臣上下一直等待的攻楚良机已至,阖闾决定以救蔡为名,举全国之力伐楚。吴王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以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三万水陆之师,乘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子常见吴军来势凶猛,放弃对蔡围攻,回师防御本土。吴、蔡两军会师不久,唐国部队也恰好赶至。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逆淮水西进。兵至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孙武突然下令,舍舟登陆,大军调转方向,由西向南进发。伍子胥对孙武之计不解,曾问:“吴善水战,缘何弃舟向陆?”孙武则答:“兵贵神速,自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逆水行舟,兵行缓慢,延误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