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总督,必被谴责,况彼此久经和好,此番“孤船伸冤,沿江炮堤官兵亦断不肯轰击”,坚欲前进。双方相持竟日,因江路节节浅阻,于第二天到达南京城之八字沟。
李星沅认为罗伯逊等人之要求会面,“但意在给以体面,颇以宾主为词,必欲来署请安”,果如无他要挟,“尚非不了之局也”(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所以答应了会面的请求。
二十七日的会面,李星沅在日记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夷目副领事罗伯逊、翻译官巴夏里、水师都司甘弼及守备都赐管科钱粮吕懿使、千总王伯里均至仪门下轿。予迎至暖阁后,略一举手,众夷皆脱帽以手摸额即叩头意。至花厅予偕领事正坐,译官旁坐,交出该国上海领事官阿礼国伸陈一件、钞单十件,文理估屈,大意谓青浦水手逞凶,咸道不办,因照廿四年佛夷通商条约,遇有不平之事,如无总理五口大臣之处即申诉省垣大宪查办,求委藩司大员前去,当谕以藩司管库难出省,或委首道一行,而巴夏里坚请必欲大于道台者,盖咸道阶之厉也。给以茶酒菜果,酋意颇欣然,四刻始去。”
(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按照英方的要求,二十八日,李星沅须到英船上回访,以表礼尚往来。但因二十八日风雨大作,只得推迟至第二天。二十九日中午,李星沅出城,巴夏里至红船迎候,即命开往到会船,“众酋延至一房,杯盘罗列,尊予上坐,各献茶酒,酒有红白二种,白者味甜,红者味烈,皆清香,予食葡萄少许,酒数口即行,仍鸣炮作列队送”。
同时,巴夏里等人陪送李星沅至静海寺,并提议“有小官愿观报恩寺塔,亦谕陈伯龄、张攀龙押护同往,塔在聚宝门外,二十二年夷酋皆往游,巴夏里闻允所请颇悦服,故云南边民商大不安,若北边再相仇杀如何是好?但得两司严查晓谕,远人日久相安甚不愿滋事。予开诚晓譬,告以两平则两安,不可以小失大,二酋似能领会,复除帽作敬别状。
并云有大人在两江,必为我们作主,保无他虑,此番德意非止一船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