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要口,拦路为由泖湖入澱浦要口,斜塘未堵,恐夷船驶入,各口难防,且径至嘉善亦苏省后路也。或两口均设备,或在斜塘内九里福田寺施工亦可。”
(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一年后,当他和江苏巡抚陆建瀛到宝带桥视察时,见当地“湖口一片荒烟,水草隐见,萦回曲折,非夷船驰骋所宜”(二十七年八月廿五日),自认为发现了对付英国人的好办法。所以,此次李鸿章力图引导罗伯逊等人走这条水道。
奕詝这时对李星沅的做法嗤之以鼻,不过,对他的爱国之情还是大加赞赏的,这个“因地制宜”他是活学活用了,可是,他根本没有考虑到炮舰不靠人力啊
当然,对于这一点,李星沅还颇为自得。他对道光皇帝奏称:“英夷此次来控诉船小力单,江路袤延,原不难扼要阻遏。但既籍称条约,倘必勉强止之,恐彼得以有词,转生枝节,故坦然示以不疑,惟密饬游击陈柏龄等导领为由,沿路引之入浅,使彼节节阻滞,所浅之处,必有柴草停泊,以为疑兵,其沿江炮堤官兵,并不戎装排列,各守各地,若见若隐,该夷颇有戒心,时以江路难行为言,或可潜消妄念。”道光帝深以为然,大加赞赏,朱批:“甚是。”(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两江总督李星沅折)
奕詝的这位便宜皇阿玛竟然也认同了,奕詝只好无语了。
二月二十三日,据陈伯龄禀报,已经见过英国副领事罗伯逊、都司甘弼、译官通事巴夏里等人,“查系双桅小船一只,并无后继之船,于二月十六日从上海开行,先将船上炮门封闭,炮位横置船内,自副领事罗伯逊等下至舵工水手共50余人,沿途概禁登岸,不与民人交接”(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二十五日下午,罗伯逊等人入观音门内河,因为吃水太浅退出,仍走外江,夜至下关寄达碇。陈柏龄等告以“省垣大宪已委司道前往查办,获犯多名,解赴上海,此时案必完结,即有呈件,亦可代投,令其即速返棹”
(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但巴夏里坚称,因奉阿礼国所委,若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