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阁里,杨士奇等人足足等了一炷香的功夫,在这一炷香的功夫里,三人也没闲着,除了思索着如何应对这场大雪灾之外,就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三人彼此交流了看法,最后形成了一致的意见,从而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如何应对,三人心里都有了一个大概的章程。
凡事就怕心头没了准备,一旦准备充足,再大的事情,再难的事,也足以应付了,有了这份自信,三人继续坐着喝茶,但皇帝迟迟没来,杨士奇等得不耐烦,便让人将江南这些年的奏折,拿来看。
这些奏折虽说都是经过内阁的手,但毕竟是多年了,许多也忘了不少,趁着这场雪灾,三人也好有查看的功夫,一来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来也想看看这几年江南是个什么模样,能精细些,再精细些也好。
三人这想法,可苦了几个当值的太监,江南是大明赋税重地,一直都受皇帝重视,五年下的各种圣旨,奏折,疏不少,一番忙活累得几个小太监差点没趴下,本想着伺候着三人,讨个好印象,哪想到好印象没留下,人差点没被累死。
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疏、圣旨,三人各自分工,杨士奇看圣旨、杨荣看奏折、杨溥则看疏了,三人都是干练之臣,奏折虽多,也不过半柱香的功夫便整理了出来自己想要的,三人将各自认为有用的写下来,然后彼此统一意见,竟发现,短短的五年,江南的富庶足以让三人自豪无比。
先说纺织业上,松江是棉纺中心,民谚说:”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今浙江嘉善)纱”,盛况空前。”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潞安在山西南部,每年供应皇室的丝绸料达5000到10000匹,产量仅次于江浙一带。为了加强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军民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等都作了规定,违反者治罪处刑。
为了体恤江南的困境,朝廷甚至容许,官营和私营并营的局面,许多私人的产业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