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异。
有的编辑在看到稿件的题材后,便直接以“不符合本社出版方向”为由拒稿,连翻阅的兴趣都没有。
有的编辑则稍微耐心一些,会翻看几页,然后便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敷衍搪塞。有的说“文笔尚可,但故事性不强”,有的说“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缺乏吸引力”,还有的说“市场前景不明朗,我们不敢冒险”。这些评价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陀耶斯基能感觉到,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
甚至还有一家小出版社的编辑,在听完他对小说内容的简单介绍后,露出了嘲讽的笑容,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年轻人,你是不是还没睡醒?写穷人的故事?谁会花钱买这种东西来看?大家想看的是王子公主,是英雄美人,是能让人暂时忘记现实烦恼的梦幻故事。你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还是趁早打消吧。”
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一次又一次的冷遇,让陀耶斯基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他拿着那份凝聚着他心血的手稿,在彼得堡寒冷刺骨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天空阴沉依旧,偶尔飘下几片冰冷的雪花,落在他的头发和肩膀上,很快便融化成湿冷的痕迹。
连续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这个世界文坛的保守和现实。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多戴着有色眼镜,他们似乎只看重作者的名气和作品的商业前景,对于一个毫无背景的新人,对于一部题材略显沉重、不以猎奇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探索之作,他们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
他感到一阵阵寒意,不仅仅是来自这恶劣的天气,更是来自人心的冷漠和功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穷人》这样的作品,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真的没有市场?是不是他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这个世界读者的审美水平?
巨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他甚至开始有些动摇,是不是应该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老老实实地去找一份糊口的体力活,至少能让自己先活下去。
就在他心灰意冷,几乎要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