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但他没有丝毫懈怠。因为他明白,这不仅仅是在“创作”一部小说,更是在为自己的生存和未来铺路。
经过了数日几乎不眠不休的奋笔疾书,陀耶斯基终于完成了《穷人》的全部手稿。当他写下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放下手中那支几乎被他握出汗渍的鹅毛笔时,整个人如同虚脱了一般,重重地靠在了椅背上。
窗外的天色已经蒙蒙亮,几缕熹微的晨光透过窗户的缝隙,照亮了阁楼内漂浮的尘埃。
陀耶斯基看着桌上那厚厚一叠写满了娟秀俄文字迹的稿纸,心中百感交集。这些稿纸,承载着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血与智慧,也寄托着他穿越到这个陌生世界后全部的希望。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感和成就感交织在一起,充斥着他的内心。他感到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这部不朽的经典能够在这个世界重放光彩,改变他窘迫的命运。忐忑的是,这个世界的读者和编辑们,是否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的价值。
他小心翼翼地将稿件整理好,按照页码顺序仔细摞放整齐,然后从抽屉里找出原主不知从哪里捡来的一根细麻绳,将厚厚的稿件аккуратно地捆扎起来。
现在,最关键的一步来了——寻找一家愿意出版这部小说的出版社。
彼得堡作为沙俄帝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并不少。但是,哪些出版社才会对他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困青年的作品感兴趣呢?他没有任何人脉关系,也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自己才华的过往履历。他唯一能够依仗的,就是这部作品本身的质量。
他必须用这部《穷人》,去打动那些挑剔而务实的编辑们。
陀耶斯基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因久坐而有些僵硬的四肢。他走到那面布满裂纹的旧镜子前,看着镜中那个依然苍白消瘦,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丝坚定和锐气的年轻人。
他从墙角那堆破旧的衣服里,翻找出了一件相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