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华夏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扶桑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啊哦,原来就是;谷氨酸钠。
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也就是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
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这就是味精,这是真实的故事。
华夏人偷师走捷径制作出了味精。
扶桑为此还起诉吴蕴初,但是没什么鸟用,那个年代,专利法在亚洲形同虚设。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
提取谷氨酸钠时还放出许多臭气,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极大地污染了环境。
后来扶桑协和公司发现了用短杆菌发酵法生产谷氨酸钠,发酵法比酸洗法当然先进了,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da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
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扶桑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研究海带一样,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1964年底,乌苷酸钠被扶桑新闻界评选为当年扶桑的10大发明之一。
说来十分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但是,如果有百分之一的乌苷酸钠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味精混合一起,就产生了160倍的鲜味效果。
世界就是这么神奇。
欧阳亭同学就是准备生产这种百分之一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味精,起名味之素,今年是1906年,比扶桑的男人吃海带还早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