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只能算是水塘。水库要有泄水设施,如闸门、涵洞什么的。而这个水库只有一座土坝,在老发电厂下游约一百米的地方。
水库蓄水以后,库区的河段水就变深变宽了,原来过河的那条路径,就不能过河了,再要过河,就得向上游的东边绕行约一百米。那里原有的过河路径,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可以过河。
老发电厂西侧,有水剅子的那条沟,此前很少过水,此时成了库尾,终年有水了,回水接近了水剅子。
修水库是为了养鱼。水库蓄水后,有关单位就像水里投放了鲤鱼鱼苗。
水库放鱼苗,对孩子们来说是件新鲜事,如同水库一样,此前从未见过。于是,放学后,李长山等孩子就到水边观看。
水边自然也有鱼苗的身影。它们在水里游动时,水面上会呈现出一条线,孩子们顺着这条线,就能找到小鱼落脚的地方。
由于小鱼离河岸很近,就激起了孩子们抓它的欲望,于是孩子们就开始了抓鱼。
看准小鱼的位置,用手去扑是抓不到的,聪明的孩子很快就找到了“筑埂”的方法。光脚下到河里,在小鱼的周边用河泥筑起一圈泥埂,将小鱼围在里面。
然后用双手将埂中的水不断捧出埂外,随着埂内的水越来越少,小鱼的眼睛便露出了水面,而且显得特别大,仿佛它只有头而没有身子似的。对这样小的鱼来说,用“一头鱼”来形容,比“一尾鱼”要贴切得多。
转眼到了秋天,这时便有人在河边钓鱼了。这一行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两天的时间,河岸就布满了钓鱼的人。垂钓者多为周围的住户,自然有许多老发电厂的人。
小学生也加入了钓鱼者的行列。李长山、杨立宁、谢义等放了学就到河边钓鱼。
这时的鲤鱼已经不小了,虽然还不到捕捞标准,但大的已有一斤多沉,钓上来的鱼,一二两的有之,以半斤以上的居多,钓上来的鱼是可以做食材的。
不花钱就有鱼吃,是男女老少都来钓鱼的根本原因。那时平日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