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山的童年时期,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富成果,社会安定平稳,人民的温饱有了保障,生活俭朴单纯,知足祥和。
李长山的早期记忆多时模糊零碎的,但有两个却是清晰连贯的。
一是妈妈抱着自己,爸爸给自己喂肉,那片肉肥多瘦少,自己不愿吃,但还是被喂进了肚里,致使李长山到了青年时期,也不爱吃肥肉。
二是种牛痘。清楚地记得,地点是在镇医院,接种室外抱着孩子的家长排成了长队。轮到自己时,只感到胳膊上有些凉意,并不疼痛,接种就完成了。接种后的胳膊是否缠了纱布,则完全没有记忆。
那时虽然生活清苦,但由于普遍如此,也就没有攀比,自然也没有因此生出的焦虑,加之当时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奸懒馋滑为耻,人们也不追求贪图享受,因此的心态是平和的,各家之间,无论相互间走得远近,都是和睦友好的。夫妻间虽也吵架,但一般也不是嫌对方没本事,而是源于性格与琐事的磕碰。这从当时流传的故事中也可窥见一斑。
当时的孩子更是活在当下,每天都是快乐的,这种现今的人们遵循专著指引,也难以企及的境界,在当时却是再自然不过了。
一
儿童天生爱聚集,爱游戏,两个孩童凑到一起,很快就能玩儿到一处。当时的孩子也是如此,跟随父母,很容易接触到同龄的孩子,由此成为亲密的玩伴。当时的孩子跟着父母走亲戚,闻听那里有“班儿对班儿”的孩子跟自己玩儿,就很高兴,而且很期盼。
同院的李长山、沈旭、杨立宁、宋百安、孙金强、谢义,由于“地缘”关系,自然而然地就经常一起玩耍,通常是,哪个没事了,就去别人家找小伙伴去玩,有时在外凑热闹时,也会碰在一起。
杨立宁和宋百安离李长山家近,因此在一起玩儿的时间更多,关系自然更近,更加相互关照。孩子们间的亲疏,也是自然形成的。
一天中午,杨立宁刚吃过午饭,就来找李长山玩儿了。李家正围着炕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