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一只眼。只要大汉朝廷出面周旋得法,和亲政策到位,总体上还是同意各邻居诸侯免去劫掠之苦的,但这种苟安的做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文皇帝时期的贾谊和现在的晁错都提出建议,对付匈奴要作长远打算,如培育训练马匹,若来不及就从西凉、大月氏等地购买,由朝廷拿军费供养。但老百姓觉得养马不实用,犁田不如牛,拉货不如驴,食用不如鸡鸭鹅狗,目光一直比较短视,致使战马培育进程一直比较缓慢。
此次汉景帝憋了一肚子火,打起来捉襟见肘,为了挽回尊严,早出成绩,让天下人看看他这个天子的作为,明知不可为,也要强撑着。他总结认为,人有时候还是要学会装B的,得扮老虎吃肥猪,至少在气势上要压倒匈奴这帮狗揽子。
当时,我在边境地方上继续干我的三品从军大夫,心想这次攻打匈奴,陪同皇帝出征的一定会有条侯。谁知打听了半天,根本就没有见条侯的影子,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既然匈奴那么难打,朝廷为什么不重用条侯呢?听说条侯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三番五次地还向朝廷打报告,提出申请,要求跟着皇帝参战,可是景皇帝就是没批准。
后来,在陇西经商的尹姓老乡来串门时跟我聊天认为,景皇帝有他自己的考虑。第一,在景皇帝的统治下,汉王朝还没有达到打击匈奴的实力。景皇帝登基的时候,继承了汉文帝的几乎所有政策。因为他本人是一个比较平庸守成的人,所以不愿意动脑筋去做前朝留下的基本政策。因为,汉文帝时期过度纵容诸侯王,使得地方诸侯王拥有过大的权力,甚至可以私自铸造钱币。刘启怕大军去抵御匈奴后,各诸侯王造反,围攻其老巢长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汉景帝即使维持现状,也不愿用周亚夫来清剿匈奴,原因就是不敢信任。在皇帝的眼里,只讲政治利益、担当和忠诚的,军事实力只是其次的。
当然,不是每个皇帝都敢跟匈奴叫板的,当年老祖宗刘邦手下一帮著名将领,他前去挑战匈奴,差点在白登之围中被匈奴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