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太冥在武夷山收了大红袍与落宝金钱,又得了一别府。后又有仓颉造字鬼神恸哭,险之又险终是渡劫而出。
仓颉造出文字,自是要传播整个人族,太冥便携着仓颉、听祅往伏羲所在的风衮部落而去。
一路上虽经过不少人族部落,却未停下传播文字,与其在此耗费时间,不若禀报伏羲,由共主下令甄选专门官员教化各个部落,如此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使文字传播至整个人族。
来到风衮部落太冥携仓颉、听祅前去拜见玄都,玄都见太冥携弟子而来,且二人功德加身,实乃福德真仙,玄都见之亦是赐下丹药以作见面之礼,又是一番交谈按下不提。
太冥说明缘由,便由仓颉前去拜见伏羲,人族之事,太冥不好插手过多,人族当自强不息也。
伏羲历六千五百年,伏羲设左史官,于各个部落专职记录人族发生之事,并教导人族识文断字。左史官由仓颉统领,后世载曰:风羲设史官,革结绳,以官,仓圣纪人史。后人称仓颉,文祖,又史皇氏,仓圣,仓帝。
有了仓颉统领左史官教化人族,人族开始快速发展,迈入文明之始。然,此时人族以部落而群居也,子知其母,而不知父也。
伏羲接下所要解决之事,便是定下人伦,结束部落群居,成就万家灯火。
本来伏羲正为此事而烦恼,仓颉造字后,问题得以解决。
命仓颉以各自部落图腾所生之字为氏而定族伦,有如:黄熊氏、烈山氏、有熊氏、帝鸿氏、有巢氏、燧人氏、淄衣氏、史皇氏、高阳氏、帝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
又各取姓以定服也,如:姬、姜、姚、嬴、姒、妘、妫、姞、风、祁、巳、公孙等。
此处之服,乃五服之意也。
上五服: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下五服:自身、子、孙、曾孙、玄孙五代。
伏羲定下出服不为亲,乃为戚也,所以古时多有表兄妹联姻者,又引出九族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