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佺拉着学生站在了路旁,好给驼队让路,并借机细细观察了一番。
那驼队随行人员,人人髡顶、脑袋两侧各结发辫,垂发于耳畔。
待驼队走远,胡佺才低声向学生解释道“这帮人并非金人。”
“啊那他们是”
“契丹人”
“辽人”
“嗯,只有辽人耳畔垂发结辫,金人则不结辫,垂散发”
胡佺趁机向司俊卿讲解道,对于年轻、且出生在南方的后者来说,辽国已经是一个只在书上出现过的国家了。
大周朝堂对辽国灭国一事讳莫如深,但亲身经历过丁未之难的胡佺却知晓,大周在辽国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太光彩的角色。
当年,金国突然崛起于辽地,辽国承受了极大压力。
大周见此,不由动了心思。后于政宁六年,也就是丁未之难发生前十
年,大周不顾与辽国间的兄弟之盟,秘密派出使臣从山东路登州出发,泛舟渡海联络金国,议定南北共同夹击辽国之策。
随后数年,大周军队虽表现拉跨,但总算通过赎买,从金人手中拿下了朝思暮想的燕云等地。
可随后事态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了大周朝堂的预计。
灭了辽国这只狼,不想却养出了金国这只虎。
短短几年,金国便占了大周半壁江山,并掳走皇帝、皇子帝姬、臣工百姓北返,扶植刘豫登基称帝。
原辽国贵族如今多在金国充任中下级军官,或任金国皇族家臣。
比起灭了故国的金人,辽人最恨的却是背弃盟约的大周。
当年大周的选择并不好以简单对错来评论,毕竟,为国谋土这件事,是任何一个政权都乐此不疲想要做的。
大周错就错在,对自己、对手的实力没有一个清晰认知,以至连累千万黎民。
并且,背盟这种事不符合儒家礼义仁智信中信的操守,是以大周南迁后,此事成了不能言说的秘密。
其实,抛开这点,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