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们这个课题组跟怀柔所目前来说在国内还是走在前面的。
当然也有不同,比如这次课题比较大,其实课题远不止今天这些人,还有其他两个实验室也在做一些配套工作。
不过乔喻也还是跟那天一样,在实验室了解完具体的实验室方法之后,又在办公室里看了下文献跟实验室数据之后,发现这次问题的确还挺棘手的。
主要是整个实验室环境就是一个动态反应网络,而且参数维度的确太多了。
时间、溶液浓度、分子作用力……太多可以左右结果的情况了。
最让人纠结的是,他们收集到的数据也很庞杂。虽然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方案,但只要稍微改动一点,就可能参数大不一样,或者自修复后的材料性能上劣化严重,等等问题……
看着那些乱七八糟的实验室数据,乔喻只觉得叹为观止,也明白到目前新材料开发就是一场大型试错试验的意思。
就是大概我知道需要个什么东西,怎么搞出来也有个方向,但很多细节就只能不停的试错,比如融合剂的浓度,凝胶交联反应时间,调控单体跟交联剂的比例……
等等,需要通过对每个步骤不停的试错,直到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
当然这种方法没什么好诟病的。毕竟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但如果每次实验结果都是线性的还好说,只要能慢慢接近理想成果,大家就能看得到希望,干活也满满都是动力。
可问题是从每次试验结果来看,是非线性的。简单来说有时候结果看上去挺好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结果又变差了。
再微调,更差了。直到偶尔又从实验室样品中出现了一个较好的结果……
看完实验室记录,乔喻大概明白了为什么陆教授会说让他们再多做些试验再说。这个规律太难捉摸了。
拿这些结果做模型跑仿真,就是把超算累死,估么着也没太大作用。
毕竟超算仿真首先要收集足够多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