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穷、因为没活路,反而获得了国家层面的特殊支持,这也算是因祸得福。
虽有中央撑腰,贵州财政搞基建有一定底气,但政府的钱毕竟只是基建投入的一小部分。基建的特点,自有资金二成,是小头;银行贷款八成,是大头。贵州基建铺了这么大的摊子,本省财政+中央给钱+地方发债,才只够开胃。剩下的大头,靠银行。
这就产生了两个风险。一是地方举债修路带来的债务风险。这方面已经压力很大了,各省之中,贵州虽然经济增速、债务率同步居前。二是贷款修路给银行带来的金融风险。
两大风险,归结到根本,是“有路无货”的风险。如果贵州制造发展不起来,有路无货,没有物流、人流、收入流,则贵州政府将无钱偿债,贵州交通将无力还贷。前者的风险,只能中央政府来扛;后者的风险,只能由各家银行来扛。
所以在国家停止大基建资金后,贵州只能赚快钱,所以瞄准了大数据,但是现在火爆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新能源、生物科技,都不是什么新东西,有的甚至是老掉牙的。到底其中的哪些可以成为下一轮技术革命的主角,也是天知道。
而且大数据在贵州也有实效。虽然还是虚多实少,大数据的实,在于硬件;它的虚,是后期开发、应用。大数据真正的价值,在虚不在实。
但实的价值也不小。各大运营商、各大金融机构、各大电商、互联网巨头,包括政府,凡是拥有海量数据来源的,都需要找个地方放置这些数据,然后再谈得上开发、利用、变现。存放。
对于这些机构来说,存放是一种成本。但对于贵州来说,保管则是一种收益,是税收、GDP 和就业。不管用什么方式,贵州最终成为这些机构一致认可的存放地。由于贵州的独特气候、地理、税收和政策支持(天气凉,有利于散热;火电水电既济,充足而廉价;税收优惠;自然灾害少),机构的存放成本降低了不少。从贵州的角度,金融、IT 这些高大上的行业,第一次集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