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迫不得已,我们这里先天不足,这是贵州的宿命,地无三尺平,贵州长期落后,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根本原因。”刚才那位县委的人开始徐徐道来。
“在这里铁路不行,比如与贵州一样十三不靠的河南,因京广、陇海十字交叉,成为全国的铁路枢纽,多了交通方面的优势。
“想学云南靠航空。毕竟我们这里多山、修路难、不沿海、不沿江,因陆路不易、水路多艰啊,但是现在大基建资金一停,就变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如今贵州确实工业投资与基建倒置,投资和经济结构呈“头重脚轻”之势。资金都投向了基建,工业缺血。
贵州的基建,少了制造。如前所述,贵州的资金,主要投向了基建,工业和制造是小头。这与中国整体的情况正好颠倒,故不能产生中国过去 40 年“制造-基建”的良性循环。
虽然贵州基建的大发展,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交通发达了,但是贵州如今只能依靠三农、旅游来发展,让农民成为受益者,对于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来说,达到了富民的效果。
但是民富不一定能强省,仅依靠三农、旅游是不够的。交通、基建的主要使命,还是需要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而最可怕的是房地产在贵州发展不起来,如今还在下滑,而如果没有房地产带来的大笔土地收益,政府哪来的财力可以下饺子一样修路、建桥、扩港口、修机场?
循环不良性,有路无货,道路的成本收不回来,投资没有收益,基建的可持续性就成为问题。
以前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贵州的财政收入 3000 亿,中央给了 3000 亿,等于一半的收入是自己挣的,一半的收入是中央赠的。一个省的财政,一半靠中央,自给率不足 50%。
中央给贵州这么多钱,一是看贵州太穷,二是看贵州没别的活路。不把交通搞起来,任由贵州一如既往地“夜郎自闭”,大到共同富裕、平衡发展,小到扶贫,国家的面子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