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理”、“造反了造反了!”,无人能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浩宇心中一震,已然猜透魏忠贤为何在夜幕低垂,城门紧闭之后,仍遣使者闯入军营寻他。原来一切皆因此事,而非与锦衣卫的纠葛,这让浩宇原本略显紧张的心情稍稍平复。想必在获知济南之地民怨沸腾时,那位只懂权谋,对国家治理乏善可陈的权阉,亦感恐慌。在满朝文武中,唯独他具备统兵征战的经验,故此魏忠贤才会如此急切地召唤他回京。
“看来,他对我的倚重并未因流言蜚语而减退,这倒是个提升我在朝中地位的良机。而且,民变对大明帝国的打击沉重,若要逆转衰败的命运,必须迅速平定动荡。”想到此,浩宇已有决断。
此刻,魏忠贤一声咳喘,令大堂肃静,接着发言:“尽管此次叛乱的起因尚不明朗,参与者仅是平民百姓,但大明不容此类事发生。陛下亦已知晓,特下旨予我和顾大人,要求尽快平息动乱,恢复山东安宁。今日召集尔等,正是希望集思广益,找出能担当此重任之人!”
众人面面相觑,皆默然不语。若说山东有肥差待人领取,他们早已争得面红耳赤。然而,提及平定民变,此处几乎没有一人具备此种能力。他们熟谙朝廷勾心斗角,或是阿谀奉承,到了关键时刻却只会畏缩不前。当然,其中不乏真心为国为民者,但在阉党之中久矣,这些人也开始懂得明哲保身,宁可无功,也不愿冒险,拍九千岁马屁远比建功立业更有效果。
见众人噤若寒蝉,魏忠贤怒火中烧,未曾料到他们连共度难关的勇气都没有,他还如何信赖他们?良久,他面色铁青地问道:“怎么,大明遭遇如此变故,需要领取朝廷俸禄的你们挺身而出时,你们竟无半点担当?你们还是不是大丈夫?”...
在阴森的语气中,魏忠贤的话语犹如寒风刺骨,令所有人颤栗。被一位宫廷侍卫首领这般质问男子气概,使在场之人无不感到难堪,但恐惧像阴影般迅速掩盖了尴尬。此刻,他们唯恐九千岁点中自己,于是有人悄然退至后排,祈祷不入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