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被加谥。
最开始皇帝的谥号只有一两个字。
如汉太祖刘邦的谥号是高,汉文帝刘恒的谥号是孝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迭,皇帝的谥号字数也越来越多。
到了明代嘉靖之后,皇帝谥号字数已经由最初的一两个字增加到十九个字。
如嘉靖谥号是: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文字虽多,但称得上谥号的只有一个肃字。
谥号有褒有贬。
具体的褒贬要根据此人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进行综合评估。
不过考虑到皇帝身份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是褒义,很少有贬义。
庙号亦是同理。
另外。
由于唐代之前有许多皇帝只有谥号没有庙号,一般只称呼这些皇帝的谥号简称,如汉武帝。
唐朝以后。
皇帝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称呼,对这些皇帝改称庙号而不是谥号。
如唐太宗、宋太祖。
在崇祯的庙号和谥号问题上,在场的大臣们都犯了难。
尤其是庙号。
作为大一统王朝,给皇帝上庙号的时候首先要参考上一个王朝皇帝的庙号。
如果某个皇帝风评不好,那么后续的王朝会尽量不用这个庙号。
大明之前是元朝。
在明朝人眼里,元朝统治者是鞑虏。
所以往往会略过元朝,参考宋朝,或者再往前的唐朝。
崇祯的父亲泰昌皇帝的庙号是光宗。
所以崇祯也只能称宗,不能称祖。
最常用的庙号有太,高,中,世。
太宗,世宗的庙号已经被占用。
高宗和中宗虽然没人用,但也不能给崇祯用。
因为这两个庙号已经臭了。
上一个高宗是宋高宗赵构。
赵构做的那些事只言片语说不清楚。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