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狼子野心,窥伺台湾久已,它们断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让步。不过,就这么轻轻松松的把台湾割让给小鬼子,又真的是让人心有不甘。为此,邢亮曾愤愤地说:“华哥,我看这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肯定指望不得,咱们不如也就像抗美援朝那样,成立志愿军渡海作战,抗日援台!”
由于义勇军当时远在辽东鞭长莫及,而且才刚刚站稳脚跟,在经济和军事上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因此邢亮的这个提议并没有被冯华采纳。可是,当冯华在这趟京师之行中,一次又一次深切感受到民众的爱国热忱与**后,他不由得开始思索起“成立志愿军渡海作战,抗日援台!”的可行性……
“老夫失态、失态!到让二位将军见笑了。”刚刚从自悔自责中恢复过来的翁同龢一边连声道歉,一边又问冯华道:“子夏,前几天皇上为批约一事日思夜忧,曾想问计于你,只是因你正在进京途中,一时无法给你发电报。目下,虽然已是覆水难收,但不知将军对此事有何高见?”
知道翁同龢这是在考问自己,冯华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后答道:“以晚辈一孔之见,倭国资源贫瘠岁不敷出,如今又反复兴师糜饷,其势利在速战,久必不支;而我大清如若能上下一心,倾举国之力,发挥力量持久和人数上的优势,在几年内必可以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翁同龢听得连连点点头,冯华的这段分析话虽不长,但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日双方的优劣所在。而且,他也知道一力主战的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刘坤一的许多观点亦来自这个年轻人。
略微停顿了一下,冯华将话锋一转:“不过,对于战和问题,晚辈认为除了要充分考虑双方实力的对比以及泰西各国的态度外,关键还要看皇上,尤其是太后是否有坚持打下去的决心。其实要想取得朝廷上下对主战的支持,李中堂马关遇刺当是最佳时机。当时如能利用和谈使节被刺,泰西各国纷表同情与支持的有利时机,立即中止谈判,迫使主和派进行妥协,这场战争我们就取得了主动权。唉,实在是可惜错过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