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栋梁,是我大清中兴的希望所在,老夫于国于友都不敢慢待。”
冯华听到翁同龢如此推崇自己,连忙欠身说道:“大人言重了,冯华才疏学浅、年少轻狂,如何敢当大人‘仰慕’二字!”
翁同龢没理会冯华的谦虚,感慨万千地继续说道:“大清国如果多有几个像二位将军这样的国之柱石,何愁倭奴不灭、国家不兴啊!”
“翁大人过誉了,如没有三军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只凭晚辈二人又岂能有回天之力?”冯华的言语仍然极其谦恭。
翁同龢认真地说:“老夫可不是客气之言,如不是子夏在辽河三战三捷、重挫倭寇,今日还不知会是何种局面?如果没有义勇军在辽东连续给予倭奴以沉重打击,《马关条约》更不知会签成个什么模样?如果我大清的军队都如子夏所部之义勇军,那又是怎样一个令人振奋的局面?”
说到此处,翁同龢沉重地叹了一口气:“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亦不能塞此恨也!”说罢,布满皱纹的老脸上露出失望痛心的神色,眼眶里也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看着老人满脸悲切、无限伤心的样子,冯华和李九杲胸中也充满了一股浓浓的郁闷之气,他们明白老人所说的“覆水难收”是指《马关条约》已经签约盖印,一切都无可挽回。虽然李九杲也知道这件事肯定就是如此,但由于一直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而且又想起今天十八省举子上书都察院时的悲壮情景,他还是忍不住问道:“翁大人,《马关条约》真的已经正式签订了吗?”
翁同龢沉痛地点点头,然后声音哽咽地仰天长叹:“此次战败,老夫上无以对天造之恩,下无以慰薄海之望。唯今只恨自己才略太短,以菲材而当枢要,以致割台赔款,丧权辱国,终成此奇耻大辱啊!”
面对着翁同龢异常痛苦的自谴之辞,冯华和李九杲也想不出太多的话来劝慰这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客厅里一时间沉默了下来。
自从中日和谈以来,冯华和邢亮也不止一次考虑过割台的问题。二人知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