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拉下脸”借钱的,还有不少“举人”挖空心思做生意。
很多人赶考路上,就带着些茶叶纱等货物沿路售卖,边走边凑钱。
每到“科考季”,北宋都城汴京也热闹,各地举人们都在京城里“铺席买卖如市”。
像明清年间范进们“中举”后大家“排队送钱送地送女人”的热闹场面,大宋的“举人”们,真是不敢想。
而“举人”们地位扶摇直上,恰好就是明朝初年的事儿。
明代对教育的重视,比两宋年间要强上不止零星半点。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如果说宋朝是“进士”翻身的年代,那么明代就是“举人”扶摇直上的年月。
虽然在“进士”们面前,“举人”依然很不够看,如果哪位官员是“举人”出身,那一辈子仕途就是被歧视排挤。
但对于大部分寒门读书人来说,“中举”却是他们人生翻身的关键一步。
首先是举人的经济特权,在明代中个举人,至少就有四十亩田的“优免”特权。
实际执行起来,通过“投献”“诡寄”等操作,实际能“优免”的更多。
所以只要有了“举人”这块招牌,几乎就是别人排着队来送地,哪怕“中举”前“无立锥之地”,一夜之间就可翻身做地主。
至于“赶考路费”这等“小事儿”,举人们更是丁点不用操心,就算没人来送钱。
举人们凭一面“火牌”,就能乘着“公车”,在沿途驿站白吃白住。
甚至连“过路费”都不用交。
“公车”也就因此成了“举人”的代称。
好些举人还从中觅到了发财良机,赶考路上带几个富商同去,一路享受“白吃白住白过卡”的待遇。
沾光的富商们,也必然要给举人们好处。
当然,这点钱对于“举人”们来说,那时也只是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