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藏书阁都没有修过。
可萧殷还真的看过这本书。
在听到传令官的宣读之后,萧殷脑子里就浮现出了当日冉秋念把那些古籍孤本献宝似的捧到自己面前的情景。
为了监督他是否把书都看完了,最初那段时间,冉秋念日日到他书房借口打探,令他哭笑不得。
萧殷神色一暖,对周遭投过来的看好戏的眼神并不在意,他收起思绪,脑中打了份初稿,提笔一点点写下,间或稍加润色,很快就将见解写明。
趁着时间尚早,他又重新誊抄一遍。搁下笔,静待宫人将案上的宣纸收走。
有不少人因为没有读过《太平典故》,觉得殿试无望,心中打了退堂鼓。仅有极少数看出了这题目里的漏洞,虽说引自春秋先生的札记,但是皇上要的是他们对“利民”二字的见解。
没有看过《太平典故》固然失去一些优势,但若是破题破的好,并非没有切中要害的可能。
毕竟皇上也并非存心要将大半士子全部落榜,殿试选拔是为了补充朝廷新鲜血液,绝不会本末倒置,故意出一些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的题目。
一炷香的时间很快就到了,不少人都是面如土色的看着宫人收走案上的宣纸。管修对自己写出来的那份答卷非常自信,他忍不住自得的看了一眼对面的萧殷,却见萧殷依然是最初那份淡然的姿态。
我倒要看看你是真的胸有成竹还是装出来的云淡风轻!管修对这个抢走自己会试头名的年轻人很是不服气。
任凭谁自小被冠以少年天才的名头追捧到大,却突然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压了一头,而这人比自己还要年轻几分,只怕一时之间都会难以接受。
管修便是将萧殷视作了自己的此生宿敌。
“妙极,妙极!”皇帝从送到他案上的十份精挑细选的案卷中,挑出来一份,赞不绝口的看着那上面遒劲的字,“没想到今科举子之中还有人能对《太平典故》有这样深刻的见解,真是后生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