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皇帝看上去非常和善,但士子们却丝毫不敢有所放松。
萧殷列于最前,距离皇帝最近。他的对面,与他一样位于前列的则是会试第二名——管修。萧殷注意到这个人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一直在看着自己。
注意到萧殷投注过来的视线,管修收起眼中的异色,正准备对他略带矜持的点点头,却见萧殷又将视线收回,管修脸上的那点倨傲差点就维持不住。
皇帝在上首将下面众人脸上的神色尽收眼底,与大部分面色发白,束手束脚的士子相比,站在最前列的萧殷和管修显得异常镇定,倒让皇帝充满兴味。
对这两人,皇帝已经有所耳闻,他二人的才学也是让皇帝最为满意的,若是不出意外,今科前三甲的位置非他二人莫属。
“上题。”
皇帝示意身边的宫人将题目公开,那题出的偏,是存了心要为难一下他们,也好考验一番应变能力。
“今日的考题出自春秋先生的札记《太平典故》利民篇……”
随着传令官宣读一早拟在圣旨上的考题,皇帝的一双眼睛也是颇为期待的想要看看众人或茫然或焦躁的神色,尤其是萧殷和管修这两个他最关注的士子,他们会有何反应?
令皇帝有些失望的是,无论是萧殷还是管修,听罢传令官念出来的考题之后,都未有丝毫异色,等到宣读完毕,宫人点上一炷特质的长香后,众人才可提笔落字。
春秋先生的书稿存世不多,大多都是孤本,被收藏在世家大族之中,几乎不会外传。
管修出身蜀中书香门第,家学渊源,藏书颇丰,自然是读过《太平典故》的,他略带得意的看了一眼无甚表情的萧殷,提笔开始答卷。
那些同样因为没有读过这本书,而感到殿试无望的士子们,也都对萧殷投去了同情的目光,在所有人看来,出身将军府的萧殷与春秋先生的书稿定然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处去的。
谁不知那些武人家都是重武轻文的,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