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一旦其行差踏错,就是万劫不复。相反,若按子建所言,科举取士,取有才之人为官,但是在孝与廉上面,怕就没有了抑制。子建爱说中庸,如此一来恐怕就失却了偏颇,不能做到中庸了!”
听到张俭所言,曹植当即沉默了。一直以来,他都觉得,对抗世家豪对官位的垄断之方法,最好就是科举。然而事实上,科举的确能做到。不过科举有没有弊端,毫无疑问,这是有的。
然而,后人普通认为,科举制这项制度并无问题,之所以有弊端,乃是因为八股取士之故。诚然,八股取士令科举制度僵化,培养不出人才反倒是养出了一大帮的书呆子。这问题与后世的高考十分相像,不过真要解决,方法还是很多的。
其中一样,就是多设考取的科目,既然是以才取士,那就不应该仅限儒学。道、墨、法等等其余诸子各家,以及工、商等都可以进行有限制的取录。除此之外,对儒学的考校,也可以多花样一点,诸如录取负责、祭祀等需要写漂亮文章的官位的,可以考诗赋:如若要录治国之才的,就可以策论、明经等多种一齐考。这样或许在科举上花费钱银很多,但教育乃是一国之本,花费再多也是值得的。
当然,从一开始就分科取士,花费的确巨大,不过可在此之前以一些选择、填空等题作为槛,以考基础知识。
总而言之,如何利用考试取人才,难不倒曹植。不过张俭所提,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科举取士,重才不重德!
德行重要吗?如若没有经历过道德沦丧,礼乐崩坏的时代,曹植只会觉得德行是重要,但无需提到第一级的高度,相反才能更为重要。然而真正经历过道德沦丧、礼乐崩坏的时代,才能明白到,一个完全没有了德行的社会的可怕。因此当张俭提出这问题时,曹植当即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后,才抬起头道:“元节公所言甚是,植这里有两条补救之法,元节公看是否可行。其一以孝治天下,若被乡人举不孝者,削功名,不能为官!”
闻得此言,张俭轻轻点头道:“以孝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