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月的时间,刘备、张邈、曹操、鲍信、刘岱、乔瑁、公孙瓒、韩馥和陶谦九路诸侯先后骑兵,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五万的,也有一两万的,最多的自然就是刘备,七万大军,大军共计竟有三十万之多,各自安营下寨,各色旌旗飘洒,金弋铁马,绵延竟达三百里,声势极为浩大。
虽然共有九路诸侯响应刘备的矫诏讨伐董卓,但是真正带兵开到酸枣的,却只有七路诸侯,二十四万兵马。其他几路诸侯却分散各地,如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供应军粮,徐州牧陶谦屯兵下邳。
在《三国志》魏略太祖传的记载中,关于诸侯讨董的经过可谓是一笔带过,从董卓下令迁都长安,到后来董卓最后一个到达长安中间的数月没有任何记载。《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是蜀国人,并且陈寿师从谯周,所以注定了陈寿的《三国志》前面简略后面详尽。
其原因不难想象,历史上的刘备从讨伐黄巾起,直到建立蜀国的这数十年中,在前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业绩,直到后来在荆州才算是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并有诸如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辅佐,才可以真正建功立业。所以,陈寿写《三国志》也是将前面的内容尽量简略,诸侯讨董便是其一。
刘备心知袁绍兄弟现在不敢来到酸枣乃是害怕其叔父袁槐遭到董卓的毒手,而袁遗是袁氏一族,王匡、孔伷是袁氏旧吏,自然是同袁绍共进退了。在起兵之前,刘备也曾担心过此事,若是袁氏兄弟不起兵,只怕关东义军的规模不会太大,毕竟司隶地区董卓的兵力有四十多万。
但是,贾诩却是为刘备解决了这个担忧,贾诩的话是这样说的:“主公勿虑,此事不难,无论袁绍是否参加会盟,主公只管高举义旗,讨伐董卓。主公只需派人将一封书信送入洛阳,使其故意落到董卓手中,此信需以袁绍名义写,大意就是让袁槐以为内应,接应关东联军进入洛阳。董卓见信必然大怒,定会不假思索地将袁槐一家全部斩,事后董卓也许会明白这只是一个圈套,然而袁家满门已死,袁绍必反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