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这个时期,报业和出版业已经完全市场化运作,到了现在,沪上出版界已是人才济济,精英荟萃。这个是法国留学归来的编辑,那个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校对……
福州路之望平街,从前人们都称它“报馆街”。因为这一条街道虽然不长,然而报馆却很多。沪上的各大报馆差不多尽在于此。不过到了现在,关的关,迁的迁,所存在者只有《申报》、《晨报》、《民报》几家。《时报》和《时事新报》早已将编辑印刷部分迁到小花园及江西路去,望平街上仅设一发行机关和编辑部分。
《申报》的报馆就设立在沪上,除了主报《申报》,还有一些副刊。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当然,要以海派居多,京派的大多都投稿去往了北平。当然,海派与京派之争我们容后再议。
这天副刊《自由谈》的于编辑照往常一样地上班,开始审阅稿件。这件事情他做的挺熟的了,不合格的稿件就退回去,合格的就暂留,然后再开始进一步的筛选。实在难以取舍的就附上自己的意见交给主编。
他照例打开一封稿件,漫不经心地看了下去。
大致说来就是一个书生在野外被毒蛇咬伤之后,晕倒在河边,被一个清丽的陌生女子救了的故事。那名女子在书生醒来之后,仓惶逃离,只遗落了一只珍珠耳坠。
“那是一颗浑圆的珍珠做成的耳坠子,极其漂亮,在阳光的照射下,隐隐泛着莹润的光辉……”
这个作者肯定是个女人,把一个耳坠子描写得这么详细做什么?男人才不会在意这些东西,男人甚至连耳环和耳坠的区别都说不上来……于编辑漫不经心地想着,不过字写得不错,文笔也还通顺流畅,看得出还是练过的……然后果断跳过这一段如果是女人绝对不会跳过的描写,再继续往下看去。
然后是一见钟情的戏码,书生爱上了那个救了他的女子,日日到河边去期望再见到她一面,然而佳人在水一方无从寻觅,书生只能对着那一只珍珠耳坠,睹物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