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摊前抠抠索索不爽快,相反一到镇上先给他钱,让他自己买好以后再去茶馆。自己却是一溜小跑紧赶慢赶,仿佛去晚了没有位子。这会儿想起爷爷当年的样子,还真有点可怜他。黑甲鱼剖肚心不死,怪不得*一来他老人家就要首当其冲。
现在的饭店,也开始有了当年茶馆的气氛,一些熟客,吃好了并不忙走。有的时候,饭市还早就有人来,也不急着要吃的东西,问多了他还烦你。三五个往那儿一坐,先要一壶免费的茶水闲聊。有人嫌免费的茶叶末子不好喝,干脆从家里包来了好茶,碧螺春乌龙一类,只问店里要开水和杯壶。无意之中又多了一个话题,比攀各人的茶叶好坏。有的干脆杯子也自备,来来去去怀里揣一个。还有更甚,嫌大锅的水腥,油花太多,非要小壶煮水。正好阿二自己备着一个小铝壶,只好拿出来巴结。好歹都是自己的衣食父母,阿二总是有求必应。再说那些老客见天不来,阿二心里多少有点牵挂。不图省力痛快,但求一个人缘广结,阿二看到店里高朋满座就愉快,不经意间也为自己多留一些口碑。时间一长,阿二倒也长了不少喝茶的学问。知道什么茶该用多开的水,不同的茶有哪些不同的泡法。
把小饭店当茶馆,要说也是近来。阿二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无顾忌。原先不敢说的话,越来越敢说。自从悼念周总理的天安门广场事件发生之后,敢于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就多了许多。去年四人帮一倒台,更是乐此不疲。虽然都是阿二能够倒背如流的炒冷饭,一聚堆却永远是那么津津乐道。原来仅在三五好友之间,现在公开场合都敢信口开河。
饭店刚刚开张的那会儿,来的也基本上是现在这些人。熟人之间除了儿女家事一类的寒暄客套,涉及国家大事最多是昨天晚上新闻联播的内容,同样是无关紧要的敷衍。要说也怨不得,广播报纸千篇一律。不管省报城报,实际上有一份《人民日报》已经足够。电厂家舍,有个职工俱乐部。俱乐部里新添了一台电视机,可以收看北京的新闻。据说那都是读报纸,只不过配上了一些黑白的画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