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嘴巴上明说多了一些顾忌。西门地区的人,绝对没有传统观念上的上等人。
如果说西门地区的人,为老城居民侧目,那么矮子里面挑矮子,居住在西门头东面三岔路口的人则又为这里的居民所不屑。从前,谁家的小孩要是做了坏事,这里的大人总会说:又跟西头学坏了。在殖民色彩相对浓厚的中国南方城市,贫困往往被人计算在道德品质的范畴里面。早先这里的居民都是来自长江以北的船民,或者象查家奶奶一样逃难的人,男人一般在南门的煤场,北门的码头上找到一点苦力活,女人更是干什么的都有,便在乱葬岗子的外沿搭个窝棚住下。时间一久,都是圈地为房,窝棚连窝棚,便在路口的西面渐渐扩出了一大片居民区。出身于此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什么人中蛟龙大家闺秀。迄今为止,就数查韧毅地位显赫。倘若没有*,恐怕要找几个正科干部都难。倒是犯事坐牢,挨枪子儿的出过好几桩。这样的人群,出些高收入的确实不太容易。司空见惯,眼窝子就是深不到哪里去。人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昨天还在逃难流浪的少年,现在一年的收入居然是他们的几倍。
这讯是一个四类分子透出来的,他就在阿二的收下接受劳动管制。时髦的话叫反戈一击,企盼着有机会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已经有了二个年头,那些被打倒的人开始接受监督劳动。扫大街历来就不是一项能叫人引以为荣的工作,本地的对象自然就配属给阿二。有学校的校长,有城里饭店的主任,还有一个也是从苏北流亡的漏划富农,最后一个就是那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名叫李石明,李石媚的第三个哥哥,属于现行反革命。据说也曾混进造反派的队伍,很快叫人清理出来,光为这点,也算罪加一等。每天清晨,他们都要到阿二的屋前报到。分配任务,然后带着他们干活。要说阿二也是一个厚道实在的青年,并没有因为社会上把他们打成另类而横加冷眼。相反,阿二心中还是有不乏恻隐之心。惺惺相惜,自家的遭遇使他富于同情。
阿二自有主意,表面上还是一副爱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