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与小河之间盖了一点房子,做起房东的生意。最后形成眼下的局面,则是解放初期大扒城墙带来的好处。会钻营的人看到了发财的契机,就地取材,用废弃的城砖造出了一排排房子。成本很低,让稍微有点积蓄的老工人或者小职员能够买得起。解放前的工人,并不都象忆苦思甜里面说得那么穷苦。查家奶奶就是这么一种人,她用一根半黄金条子顶下了现在的这幢房子。早逝的老头是一个机工,自己则是从童工就开始做布厂。两人积蓄了大半辈子,买房的时候还让中间人多抬了一些价钱。老太不觉得吃亏,相反每每跟小辈说起的时候,还多几分骄傲,不无自豪。
“咱比别人还多花一点钱呢,我靠谁了?懒煞的人,买房子?!他们只会吃房子!懒得下面都会出蛆……”
老人的观点,只要辛勤工作,省吃俭用,有她这点工龄的人都应该买得起这种房子。当年时兴忆苦思甜,请进来走出去,地区上经常出去的是一个跟奶奶年纪相仿的老太,跟她差不多年纪开始做厂。奶奶却有点看不起她,说谁都知道她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倒头光败家子。老偷懒,老板当然要打骂。家无隔夜粮,开工资的时候她可是又做衣服,又跑馆子。吃光用光,不叫穷苦那才是活见鬼。老太太当然不会外说,在家里背人的时候还是间或要唠叨几句。
查家的房子,算是三岔路口比较好的房子,正是旧城墙盖的楼房,第三排中间的一个两进两层。这种房子当时一共造了五大排,形成了现在的格局。依照人们的习惯喜好,这批房子统统朝南背北,严格地说,是朝西南。原因就是这点地块,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马路早先就有,不过是多年之后由土泥浆路改成了现在平坦结实的柏油马路。加上后面的小河,也来一个约束。那条小河流到半腰的时候,突然打了一个畚箕弯,宛如已经上弦的弓背,硬生生把这个地块从南往西扯转了一点方向。四个巷子,一条马路,每一条巷子,都窄得不能再窄。四个人抬一大立柜,侧着走刚好。雨天两人打伞照面,必须一高一低才能勉强交会。靠马路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