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8年元旦,三岔路口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一个专职的扫街人,或者说是专职清洁工。这个人当然是阿二,不管吃只管住,生活费得靠自己挣。垃圾中有不少可以变卖的废品,废品站收购。地区革委会口头通知,允许阿二收集废品变卖,收入就算他的经济来源,解决生计。
说阿二是历史上第一个专职清洁工,对三岔路口地区来说毫不夸张。关键是这个地区在整个淅城中的位置所在,注定它是一个容易被人疏忽的地方。
淅城,因贯穿城中的主要河道淅河而得名。这是一个开埠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城市,城西南就有多处遗址。春秋战国,王位之争,好象有两个王子级别的人物,率领他们的子民迁徙这块荆蛮之地。史书记载是避奔,方志一力鼓吹礼让,到了老百姓嘴里,完全是一个高风亮节的道德故事。反正他们因祸得福,觅得了一块没有开发的风水宝地。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后人在他们最初的落脚之地建起了巨大的牌坊,上面就镌了这八个大字。至于现在的城市,只是近来一百多年的故事。淅城邻近东方的大都市上海,几个小时的火车里程。上海兴旺发达,淅城跟着沾光。上海如果算是一部大书,淅城就是它附录后面的一个章节。或者说,繁复的是上海,简约的便是淅城。
城北,是淅河的最大大河湾所在。稻米丝绸,本地的丰产均自这里驳出。渐渐地,不仅本地,外地的商贩也来了,一个水陆中转的商埠码头就这么形成。城的南面,也是河流支汊密布,沿河建了不少的丝厂布厂,缘故就是当时的货物运输基本是靠驳船。后来修起了从上海到南京的铁路,工业原料特别是煤,都从这里囤进放出,有路则生,无路则死。更不用说是一条吞吐量巨大的铁路了,那以后的发展自不待说。
东头,出过一个龙亭一夜改丰亭的典故。话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书香绵延好些年头,状元及第,翰林钦点,出了不少的命官显臣。族中之人高兴得一时忘乎所以,新盖一大庄园,蜿蜒几里,取名龙亭。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