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口。
刘备见我欲言又止的样子,面露喜色道:“子翼若有言,尽可道来。”
我苦笑着道:“使君以友待干之心,干心中甚明,然使君还是允干以使君相称为好。干实不惯以使君之字称呼使君也。”
这如同绕口令一般地话说出,刘备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道:“如此备便不勉强。子翼既知我心,便以使君相称又有何不可?”一边的庞统见了我的窘状。也嘿嘿坏笑着。
得刘备此言,我才稍微轻松的道:“先时使君寄于刘表之下,兵微将寡无所辖之地,子初先生不从尚有情可原,如今使君坐拥荆、益二州,绝不弱于曹操、孙权,天下隐已成三分之势,其又因何相拒乎?”
庞统闻言苦笑道:“子初妄言曹操有‘征贤令’召集天下有才之士,又有中原、北地雄兵,若我主无胜其之处,便死不相从,统与主公苦思却不得良策解之,故不得不求助于子翼也。”
我知汉代选官有察举、征召、辟除、任子等法,但到了如今却多重士人名声,少察其实际才干,因此求名而无能者越来越多,更使得众多真正大才之人埋没而难出,所以曹操才有了那个只重实才,不重名望,就算是做贼做恶不孝之人也可来做官的“征贤令”。
其实对于我来说,自然知道有更好的方法,那便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唐朝考诗赋文学;宋朝考议论时政;明清时期考八股。目地是以“求才为本”,考题没有标准答案,都以文章来创造性地阐发主题,只不过后来明清时期的“八股文”之所以名声不好,主要是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写作,偏离了其本来的目的,所以虽然这方法演变到后来如同“鸡肋”,甚至说严重点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现在相比起察举制来说则要进步了许多,也更符合历史的发展,而且应该客观的说,正是由于中国自隋开始地科举制度,从而保证中央集权制度的稳定,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延续性,使得更多的普通百姓和有才志之人有了努力地方向,有了跨越原本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