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也有一些达官贵人,当他们以好奇的心态看这一张纸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叫王韬的人,直接说不发展洋务运动为奸臣的时候,一下子就意识到事情严重的了。
青楼里,有些一边看报纸,一边让粉头对自己上下服务的时候,突然间就疲软了下来,粉头还以为他的“爷”不举了呢,熟不知,他的爷是看了报纸《谁是大清的奸臣》而意识到不妙呢!
同一时间,在京城里的穆府大宅里,好多人都坐在一起,拿着一张报纸骂语连天,就连撰稿人王韬,都被人一遍又一遍的问候他家十八代的所有女性。
大家都在鸡同鸭讲地乱说着,突然倭仁说话了,“回中堂,对于这篇文章的撰稿人王韬,卑职还是对其有点了解,这人也是卑职的学生,不过他是,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
这人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
唉,说实话,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次年,也就是十九岁,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
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
二十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
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去年,听到皇家学院广泛招手学员,于是从金陵到京师,现在已经就读快要两年了”。
说道这里,倭仁又看了一眼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