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消了特许专商制度之后,各地的小商贩竞相参与盐的运销,原有大盐商的垄断利润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这一切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盐税的流失,不过,还有一些人没有盐票。却想发财的人,在扬州,多为桀骜不驯的灶户。这些人就成了盐枭。
而盐枭和盐商,盐帮冲突,杀人劫货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因此,奕詝想让自己的亲卫,假装成盐枭,大肆地往出卖盐,由于现在禁止运盐,那么这盐的价格肯定会飙升的,这样,以商人贪婪的心里,肯定会嫉妒盐枭在这个节骨眼上卖盐的。
这样,我们就让盐枭和盐商进行“合理”冲突,让后再让里面的主要人员进行合理的“消失”。
然后以消失为契机,从盐商的身上扯开一道口子。,顺藤摸瓜,把这个集团给打消。
而且,一些盐帮的精壮汉子就可以组建成卫**的水师士兵了。因为这些盐帮的人从小就是在江里摸爬滚打的,他们最起码是不会晕船的。
大的方针是定下来的了,可是这个执行,就有些为难了。
不过,这一切被冯桂芬给解决了。因为冯桂芬家的一个表叔早年的时候就是灶户,后来当过盐枭,他对这一行是非常熟悉的。
当天,冯桂芬就离开奕詝,去找他的表叔去了。
大计是定下来了,奕詝现在是一身轻,于是,他想去探求一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谚语在扬州是不是真的?
因为从清代官吏俸禄制度知,作为四品官的知府每年俸禄为105两,养廉银为4000两左右,二者合之其合法收入三年不过12300多两,那么怎样会有十万雪花银?而且还是清正廉洁的知府,贪赃的知府又能有多少收入呢?这就要从陋规说起。
所谓陋规,就是历来相沿的不成文规矩,又特指贿赂需索。清朝的陋规,初为火耗、升斗耗、仓场牦、鼠雀耗等所加征的数额,归地方官分肥,实行养廉银火耗归公后,主要是名目繁多的“敬”,如冰敬、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