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饭团里,酒色财气。功名利禄,无所不有啊。当然,还有黑白武力,白武力就是河防营,黑武力就是盐帮里的一些打手。
不过,想到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因此,对于这些盐商,还是有办法收拾他们的。
在历史上,淮盐在*上,通达六省,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6个省份的巨大市场,而这6个省份几乎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而成就了扬州盐商的鼎盛,也造就了扬州的繁荣。
尤其是清康雍乾年间,扬州盐商的财富和影响力可谓达到了极至。如乾隆37年(1772年),扬州盐商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的60%左右。而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的32%,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了世界8%的经济总量,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扬州盐商”四个字也几乎就成了盐商的代名词。
并且,他们组成了由盐商——盐帮——盐道衙门——扬州知府——河防营的这一地下合作团体。
不过,在这五大团体中,他们忘记了一个群体,那就是盐枭。
由于“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课最重”,甚至还有人说,“天下大计仰东南,而东南大计仰淮盐”。
淮盐这么走俏的,可是从灶户那里收购的价格太低了,盐商们在两淮盐场的收购灶户的为一斤5文钱左右,而*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为每斤二三十文钱,毛利达到约500%。
于是,有一部分灶户觉得太吃亏了,他们就想着自己来*。可是,在大清道光十二年,也就是1832年,两淮的盐务变成是由官府发盐引改成发盐票了。进行*的,每个盐商都必须有盐引(“盐引”俗称“窝子”,是清代食盐*的凭证。)
正是由于这个盐票法,它取消行盐商人的世袭*特权,任何人只要纳税,就可以领盐贩运,且所贩盐可以在指定的地段自由*。这一盐业政策的改变,给扬州的大盐商们以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