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现在必须要还债了。但是由于桓温的改制,江左各地都收到了朝廷的“农业指导精神”,太和六年只能全心全意种粮食,不能再搞其它“乱七八糟”的副业和农产品。
所以到了太和六年秋收北府商人来收账时,江左各地只能用粮食来抵债了。但是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只有粮食这种单一地“货品”,加上数量巨大。而北府的采购量却只有那么多,很快便出现了粮食大降价,而大熟的荆襄和三吴地区情况更是严重。各高门世家为了尽快还清债务,并且能够采购北府新的货品,不由纷纷压低价格出售粮食。结果形成了恶性竞争,最后粮价只有去年地三分之一。但是为了补上窟窿,江左高门世家只能尽可能地多售粮食。而要想多获得粮食就只能拼命地从百姓和农奴手里敲榨更多的粮食,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普通百姓们来说,由于粮食“大降价”,食盐、棉布等生活必需品就相当于涨了价一样,不但原本指望多收了三五斗就可以改善生活的希望成了泡影,就是卖粮后挣得钱还不够买“预算”中一半的必需品,日子反而更加难过了。
而江左朝廷自己还欠着北府的钱,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农业补贴”,按“保护价收购粮食”,只能看着丰年谷贱,谷贱又伤农,刚刚看到一点希望的江左财政状况又变得恶劣起来。
桓温开始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这种事情对于当时地江左士子们来说实在是太复杂了。在他们想来,只要百姓重农多耕种,产出更多的粮食不就行了吗?可惜加上一个贸易在里面,就变得让桓温、超等名士高才们看不明白了,就是王坦之、谢安也是有些转不过弯。不过这也难怪,北府商人在曾华“现代经济思想”地指点下,玩这些商贸手段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加上前几年的精心准备,自然够江左朝廷好好喝上一壶了。要知道曾华虽然在“异世”是学工科的,但是必修的基础课-《政治经济学》外加“多年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熏陶,肚子里关于经济商贸地学问鼓捣出来在这个时代已经足够让北府商人们玩转江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