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五年五月,南豫州寿春城刺史府的议事堂,围坐着绛纱的官员,大部分身着皂白纱缘中单,头戴折角巾,只有正中的那个人身穿朱衣绛纱官服,头戴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小冠,一脸的忧苦的模样,正是江左朝廷的南豫州刺史袁真。
“父亲大人,桓符子欺人太甚!”开口打破沉寂的是袁真的世子袁瑾。
功曹吴坦之接言道:“世子说的正是,据建业传来的消息,刺史大人的自辩表呈上去后,由于大司马势焰熏天,加上又领大军镇屯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朝廷不要擅动,对刺史大人的自辩不置可否,看形势对大人不妙啊。”
说到这里,袁瑾等人不由脸色更加愤怒,泛起一层黑红色,不过袁真依然不动声色,还是一脸忧苦地坐在那里。
淮南郡太守朱辅抚着下巴的胡须说道:“情势很明朗,桓符子这次上表的矛头名义直指我们寿春和下。不过大家心里都明白,桓符子这次是铁了心想把刺史大人问罪。”
“朱大人说得正是,下的徐州刺史方回(愔)大人是超的父亲,而超现在正在桓温手下当红,有这位髯参军周旋,方回大人自然能轻松脱身,而桓符子万钧的怒火恐怕只能由父亲大人来承担了。”袁瑾冷笑着说道。
桓温在几年辟征和提升王坦之为长史,超为参军,王导的孙子王珣为主簿,有事必与超王珣二人谋划。超的胡须长,而王珣个子矮。江左便有人说怪话:“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生性高傲的桓温从来不轻易推崇别人,但对超却是另眼相看,倾身相待。超也深自结纳,极力公事以讨好桓温。
“景兴(超字),法护(王珣小名),一个是文成(鉴谥号)公之孙,自幼便被誉为‘卓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一个是王太保(王导)之孙,自幼便是潇洒古,才学文章名动天下。想不到今日却全部依附大司马翼下,真是造化弄人。”刚才一直没有出声的袁真突然开口道。
众人静静地听完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