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织布机推广到蒙古和山西,这个数字还会翻上好几番,这个数字。太少太少了。
300台每天,一个月下来。不过是9000台,要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之下,才能够完成全部的生产,这个太慢了,最关键的是,未来,使用这样织布机的人,不止是在包头。
织布机大部分的零件,使用的是钢铁,一小时8吨的情况之下,杨元钊可以生产出许多的织布机的零件,再加上木工师傅,借助着国外进口的木工机床,在生产上面,相对于普通的木工有很大的提升,一天最少能够完成1万套织布机的零件,这些织布机的零件,就放在那里,有些浪费了。
知道了织布机的产量,又亲自的视察了一下生产的情况,杨元钊的脑海之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流水线作业,单独的生产,更多的是手工作坊,只有流水线,才能够提升效率,甚至让生产,不再是钳工的活,其他的一些工人,经过培训,也可以成为装配工人。
现在的流水线,在美国已经出现了,美国的福特公司,就是借助这流水线,生产出的便宜且使用的t型车,在一定时间之中,占据了美国的市场,成为了廉价和畅销的代名词。
把约克等一部分的工程师,都弄在一起的,准备的完成这个流水线的工厂,首先设计的,就是传送带,以钢板为主题,设计一个时钟控制,从20分钟开始,在长长的流水线上,设定了18个不同的位置,然后18个人站在那里,等待着安装,固定下来的机器,一直要到全部安装完毕了之后,才会彻底的送掉,这个会在最后的检查之后,然后装入到特制的箱子之中,作为成品,或者发给晋商,或者发给民众。
杨元钊仔细的检查了他们装配过程,把整个过程,分成了18个不同的部分,然后,让最熟练的18个工人开始安装,他们全部都是钳工,也是之前装配之中,手艺最好的,其中最快的,一天几乎要完成快3台的纺织机,最弱的,也可以达到两台半。
从流水线开始运行,就险象环生的,有些步骤设计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