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仁此时,脸色已经严峻起来,目光尖锐地盯着杜自远,许久没有说话。
杜自远已看出他的心态,也理解他的感觉。他轻声说:“对不起,张先生,我们各自处于对立的阵营,本阵营的兴衰和举动,都牵连着我们各自的心。但是,我也希望张先生看清大势所趋,作出明智的选择。”
张乃仁沉默片刻,轻声说:“若要促使国军继续留在沈阳,放弃南下战略,贵军要在华北打几个败仗才好。”
杜自远略一考虑,就明白其中的深意。他隔着茶几向张乃仁伸出手,握住他的手用力一摇,“张将军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让我十分佩服。我明白张将军的愿望,是希望早日结束战争,早日实现和平。我们会记住您所做的一切。”
张乃仁悄悄送走杜自远之后,长时间站在窗前,望着窗外墨一样的夜空。此时他的脸上,才浮现出落寞和悲哀。他轻声自语:“非我不忠,实乃大势所趋呀!”
客观地说,张乃仁的建议虽是高招,却也有一点一厢情愿,并不是扭转战局的根本策略。根本策略,只能出自于战局双方的主帅。双方主帅谋划全局战略,固然应该深思熟虑。但过之,则为优柔寡断,必将失去战局的主动权。
事后回顾,蒋委员长早在一九四八年五月就要求东北“剿总”卫立煌南下锦州,却并未坚决推动实施。国防部高层就东北战局持续开会,却直至九月十二日辽沈战役开始,仍未做出固守还是南下的战略决策,则不得不说是国民党一败千里的第一大败招,败在蒋委员长及其高级将领的优柔寡断上。
有关东北的战略决策,把本故事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深深地卷入其中。
也是在这个时候,叶公瑾暗中与黄枫林秘密策划的一次重大的行动,矛头直指潜伏于国防部的中共特工“槐树”,已悄悄地启动。他不敢与本处的赵明贵、程云发等人商议,更不敢与左右两个少卿商议。黄枫林已成为他唯一的依靠。
黄枫林则已调入国防部军法处下面的宪兵队,任职副队长。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