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切,杨大人并非一无所知,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得多,就连这些消息是谁送出了,目的何在,他都在锦衣卫的打探下了如指掌,甚至这两日朝廷对此事的动态,他或多或少也知道些。
要说这些富户大户还是有些影响力,或多或少有那么几个人给朝廷送了几句大实话,这事儿若是搁在别人身上,或许是个大事,可搁在他的身上,就跟挠痒痒差不多,不说有内阁的关系,就是没有,自己能来苏州也是皇帝的意思,也就是说大脸还得看主人,自己刚在苏州有些动静,便有人迫不及待的送上只言片语,只要不是傻子多少能看出点什么,事实上大明的内阁三杨可不是傻子,反而是大明最为聪明,最为能干的事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那些言论对朝廷有好处,那些言论是别有用心,没有人比他们更火眼金睛,所以给苏州送话的官员不少,可起到作用的着实不多,先不说三杨本就是仗义之辈,就算不是,也不会凭几张奏本就办了一个二品要员,若这般要律法何在?当然了也不是全没效果,只言片语的批评还是有的,诸如无需操之过急,谨慎而为等等,对于迫使富户退田的举措没丝毫提起。
这种你知我知的默契,彻底让杨大人放来了胆子,若说先前的还有些顾忌的话,那么经过这一事,杨大人算是彻底放开了,在《退田令》发出的当日,便明确让衙役挨家挨户敲开了富户大户厚重的朱红大门,将自己给出的具体退田指标说了出去。
如此大手笔,这帮大户富户彻底慌了,终日怒骂不止,但骂归骂,可也奈何不得,巡抚的官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胆敢不惜一切代价得罪整个苏州富户大户王侯公孙,傻子也能猜得出他背后多少有些靠山了,一些好事之人,经过一番打探,才知道人家与当朝首辅大人杨大人称兄道弟,与堂堂英国公好像关系也匪浅,就是其他尚书或多或少有些关联,如此的大背景,彻底让众人绝望了,此时此刻他们才看得有些明白,为何苏州治理了这么多年,多少才学不凡之人都失败了,不是人家才能不行,也不是人家魄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