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已到了几乎不能收缴的地步,大批农民沦为佃户和奴仆。江南“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不少郡县有的地主占有佃户多达千人。大部分佃户自己没有土地,仅有部分生产工具。他们要把产量的六成甚至八成交给地主。地租之外,还要受许多额外的勒索。如承佃时要交“批礼银”和“批赁”、“批佃”、“移耕”、“写礼”等钱,逢年过节要献“冬牲”、“年肉”等礼物;地主下乡收租要供给酒饭,交租时要挑粮上门。大斗收租,小斗出粜,更是地主惯用的盘剥手段。广大佃户今日完租,明日乞贷,勤劳一年,依然冻馁!“说到这儿况钟轻轻一叹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只道江南富庶天下无地可比,可这里的百姓穷苦还不如蛮荒之地,这还是大明最好的年月,经过洪熙年的调整,陛下登基之初,励精图治,与江南多有整治,起其考成之严厉,官吏督催不可谓不卖力,朝廷因税粮缺额而草职查处者也不在少数,税粮逍欠仍然如此之多,究其愿意,并非大明官员不卖力,能力不够,事实上从永乐后期,来苏州的知府个个都是正途出身的进士,个个饱读诗书,与政务上也都是一把一的好手,可与苏州的治理上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不是官员不尽力,实则是苏州百姓太苦了,纵然朝廷体恤,减免赋税百姓的日子仍不好过,事实上本朝自洪武爷定下的三十税一的规矩,三十分之一,就是农民把一年收成中的三十分之一一上交国库,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相当厚道,比起历朝历代的税收都要低了不少,可即便是如此,百姓仍苦不堪言,之所以有这种结果,说到底经永乐的盛世后,洪熙、宣德的承平,朝廷的威严不如洪武、成祖爷,加上苏州富户、大户、王侯公孙、地主豪门着实不少,他们通过科举,不断的输送读书人,这些人在朝廷做官,再反过来为他们说话,久而久之朝廷与苏州真实情况着实不多,人人还沉浸在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谚语当中,殊不知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苏州,已是田赋重,赋税拖欠,百姓生活艰难,每年的秋收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