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都是完美无缺的商业城池,按说应该成为天下商界的饶楚,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苏州的商人却一直壮大不起来,一方面他们主张“货殖为急”,“时任知物”,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他们具有经济头脑,常常实行薄利多销,以加快资金周转。因为才子、士绅的不断加入,苏商的经商素质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苏州商人多半是埋头做事,低调做人,遵循着“远官僚,亲商人”的古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事业富国”。尽管与官僚少有来往,这样的后果,使得苏州商人渐渐远离了庙堂,渐渐被人忽略,在晋商、徽商的倾轧下,渐渐只注重苏州一地,因此在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条件下,苏州的商人其发展反而不如这两大帮派,这其中固然有苏州商贾的不团结,另一方面也的确如彭万里所说,朝廷没人帮着说话,使得朝廷在碰不得那些朝廷大佬背后的晋商、徽商、鲁商的时候,目标往往就锁定了苏州。
在他们看来,苏州棉纺业、丝织业、制盐业等发展迅速,商业中不仅有商品粮贸易、棉花贸易、丝织品贸易,也有书画买卖,俨然是“列巷通衢,华区锦集,坊市棋列,桥梁栉比!商业都市,这里的商人吃得好,喝的好,每日还有大把的银子赚,多收点商业税似是应该的,所有就有药材每斤、白小碗每十五箇,税钞、牙钱钞、塌房钞、各二百文。
荔枝、圆眼、冬笋、松子、桐油、柏油、黑砂糖、蜂蜜每斤,腊臙脂每两,土粉、土硝、硷、松香、墨煤、(荣去木改林)麻、肥皂末香槐花、胶枣、鸡头、螃蟹、蛤蜊每十斤,干兔鸡鸭每只,白茶锺每六箇,甘蔗藕每十根,竹箸、每一百双,竹扫帚每十把,蒲蓆每领,杂毛小皮每张,毡、帽每箇,草鞋每十双,税钞、牙钱钞、塌房钞、各一百七十文,税收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杂,若说光是这些到也罢了,那些收税的官吏,仗着是朝廷的官儿,加上苏州也没什么人说话,住的又是人间的天堂,在他们想象中,苏州的商人应该是富得流油,趁机收些好处是应该的。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