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而稻谷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随着永乐后各种种植物的传播,以及苏州丝织业,瓷器的需要,苏州的农业开始向着多种方向发展,由于农民多种经营现象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明代农业各部门及其与手工业相关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奢侈品在商品总量中仍占一定比例,但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仍然占据了市场流通总额的大部分,尤以粮食、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盐、茶七类物品为商品中的大宗,这样产生的强大效应,形成了苏州独特的种植风格,粮食可以种,棉花同样也可以种,桑植、小麦都随着商业的繁荣需要,在一点一点的侵占稻谷小麦的田地,这样的后果,造就了苏州城内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丝绸、染织、烟草、米行、杂货、药材、珠宝、古玩、茶寮、酒肆、菜馆、戏院、青楼等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民宅、会馆、公所、行帮、商会又与之相依为邻,所谓的‘苏常熟、天下足。’是苏州人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不得不思变的一种结果,在种植稻谷、小麦无法应付朝廷赋税,甚至无法养活自己持续增加的人口的情况下,在如何精耕细作,不浪费一寸土地,也难以为继,一批又一批先进的苏州百姓,开始放弃了他们耐以生存的土地,他们逐渐,将自己过剩的力气,转向生产经济作物和从事手工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这种转变既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也可以说是苏州人,在长期耐以生存的土地上,看不到希望,从而做出的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选择无疑带个i苏州经济的巨大飞跃,虽说随着良田不再种植粮食作物,但随着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由自己生产粮食转变为购买商品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