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南北摆动,其河患的发生地集中在河南境内,尤其是开封上下决溢次数极为频繁。
直到永乐年间疏浚贯通大运河后,供应宫廷、百官俸禄和军饷的东南漕粮由运河“一衣带之水”输达北京,保证运河的安全畅通成为明朝至关重要的军国大事。明代运河既要用黄河之水,又要避黄河冲决之害,“非假黄河之支流,则运道浅涩难行,但冲决过甚,则运道反被淤塞。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者,亦莫大于黄河”。基于这个认识,大明的皇帝对黄河都不敢轻视。
尤其是朱棣迁都后,由于保障漕运成为明代治理黄河的行动准则,梁山是大运河的水脊地带,成为仅次于黄、淮河穿运处的重要水利枢纽,期间,黄河对于梁山自然亦是祸福并存,贯穿整个明代。明初,黄河主流仍走贾鲁治河后的故道,“自曹县西南的黄陵冈向东南行,经单县南、砀山北至徐州附近入泗水”,借淮入海。
洪武元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梁山一带被淹,“寿张县城(今寿张集)圮于水”。“此次黄河决口,洪水冲开寿张诚西门,于城西汇成支流,后称为林秭河。县城被迫南迁十五里到薛屯,一年后又迁至黄河北,即今寿张”。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黄河又在原武黑洋山大决,分而三:一支东经开封城北五里,折向东南流,再经陈州、向城、太和、颖州、颖上,至寿州正阳镇入淮,后人称为“大黄河”;一支仍东走徐州以南入淮,因水流较小,后人称为“小黄河”;另一支由曹州、郓城漫东平之安山(湖),致使元代开凿的会通河淤塞。《济宁山水志》称“这是黄河第十八次大徙,第五次流经济宁(梁山)境”。大运河因之被迫断航达二十年之久。
真正治理黄河的应该是从永乐九年开始,真正实施起来,当时的水利专家,宋礼疏浚会通河,“使大河由封丘金龙口至鱼台县塌场,会入汶水,经徐、吕二洪向南入淮河,恢复了主河东流的局面”。但宋礼重浚会通河时以汶水为水源建南旺分水枢纽,在设置安山湖水柜时,从金龙口引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