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完美的京茶,但坏就坏在结果上。
按照规矩,吏部与都察院在确定官员贤否涉黜后,在六科的监督下,是否有徇私舞弊、触犯王法的行为,若没有结果出来后,则需要送到内阁,由内阁首辅票拟去留,或者发还重审议定是否恰当,造册奏请待皇帝裁决后,才将结果下发。
按说这只是走一趟程序,并不是什么大事,可坏就坏在杨士奇的目的上,这次京察是他一手凑成,其目的除了清除那些不符合朝廷用人要求的官员外,更大的目的在于对科道的官员上。
科道其职守为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在京受命巡视﹐在外巡按地方,监督州县,考课官吏,纠劾违法行为,整肃风纪。科道官职司风纪督察﹐谏设议政﹐事关吏治﹐故有明一代﹐对科道官的选拔﹑考核﹑迁转非常重视,杨士奇也不例外,自从他进入内阁后,越发感觉科道早已背离了当初洪武皇帝设置的目的,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反而是人人将名节看得过重,声誉逐渐成为一种政治资本,诤谏的动机也由单纯变得复杂,一些沽名钓誉之人,往往以诤谏为名谋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明代言官虽有话语权,但职务很低,通过诤谏,可以增加能见度,从而快速升迁,一些中低级官员也越殂代庖,跟风言事。
这些官员往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夸大其辞之能事。关心的并非所论究竟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尖利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悚人耳目,一举成名,对其惩罚反而倒成全其美名,还会落下个箝制言论的恶名,使皇帝进退失据。
这还不算最坏,最坏的一些言官为了利用,为人所利用,其言语权沦为君臣争权,党派斗争的工具,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不想的看到的,所以才决意着手了这次的京察。
但结果却让他感到意外,京察的结果不尽人意,那些平日里问题不少,操守不检点的科道官员一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