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当上吏部尚书的郭琎,他出身太学生,为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山东布政司左参政,永乐年间升户部主事,此后晋升为吏部左侍郎。明仁宗即位后,兼詹事府少詹事。明宣宗时期,继续掌管詹事府。后因吏部尚书蹇义年老,宣宗以郭琎代替,做了这天官,因为京察的到来,一时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都往吏部尚书府里钻,好给自己找个路子,在接下来的京察中能给自己留条活路,可人家死脑筋的家伙,找人说情都没用,一时让众人惶惶不可终日。
有了这么一个考核官,又有内阁帮忙,往日糊弄的京察算是彻底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皇帝特意下旨,让京城百官好好配合这次的京察大计,百官纵是不愿意,也不得不配合,按照规矩,两京三十六衙门的数千名官员,四品以上的上《自陈不职疏》,诚恳的述说这六年来为官的政绩,以及这些年的操守问题,然后交给皇帝亲自裁决,四品以下的官儿则交给了吏部与都察院审察……。
按照杨士奇的意思,这是一次彻查的京察,所以工作要做得细致,做得让人心服口服,因此他建议在考评过程中,做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探必须属实,确定官员是否走了后门,拉了关系,给考察的工作带来不公平的现象。另一方面,整个京察工作则交给六科廊言官负责监察,看看是否有徇私舞弊、情况不实的情况发生。
可以说这两方面做得不错,朝廷大小官员起初有些意见,待看这一番动作如此之大,如此透明,也算是做到了公正严明,反驳之声倒是越来越少,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眼看情况大好,杨士奇干脆彻底抛出了这次京察的全部内容,其一是考察对象是官员任职期间的德行和过失等,养重查处官员的不称职情况,计过而不计功。
其二,考察从官员品德着手,一曰贪、曰酷、曰浮躁浅陋、曰才力不及、曰老、曰病、曰罢软、曰素行不谨。可以说算是做到了两方面兼顾了。
京察的工作,从二月开始一直有条不紊的展开,结果也还算不错,按说这么下去,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