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淤塞1/3”,对要迁都北京的明永乐帝朱棣苦不堪言。
在永乐九年,朱棣根据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议,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工十六万五千多人,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到须城安山,疏浚运河。由于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深入察看沿运水系地形,访问群众。在汶上县城东北白家店村,遇见乡官白英。白英虽居乡里,但人正不阿,无视权贵,认为官宦锦衣肉食者多为蠢才,见宋礼“布衣微服”,深入民间调查治运良策,态度虔诚,便把他多年积累的治水通航的想法告诉了宋礼。宋礼听到“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山泉,修水柜”等良策时大喜,遂邀白英参加治运工程,白英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宋礼采纳白英的建议,经过民工历时九年民工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成一派巨大水系,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最高达到五百万石,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也使得这条开凿差不多千年的大运河,再一次繁荣起来。
但因北京对运河的依耐性太大,所以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朱瞻基对运河的疏通工作都不敢掉以轻心,这不才刚过了七月分,疏通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到了九月,已经彻底完成了,此时的京杭大运河,河水滔滔,浩渺地天际,一行归航的大雁拍成一字呼啸而过,因为是十月,两岸受运河滋润的平原上,水稻已经成熟了,金黄的稻谷垂着头,秋风一吹,带动着一阵阵的波浪,让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
偶尔几个百姓舞动着手中的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