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这些都是他成就今日霸业的优点,但缺点也十分的明显,性子猜疑,骨子里透着自卑,做事情心狠手辣,所以从黎利决议相信自己与大明勾结的那一刻,他就能遇见自己的结局,所以把这当做生命最后的享受。
当然了,他也没因为这点好处,就安逸下来,仍读书不断,这些时日,不知是因身处在牢房之中,少了几分俗物的缠绕,一心诵读圣贤书,与往日看不到,得不到的体会,竟在这牢房之中,越发看得真切。
而在众多的圣贤书中,唯独对老子《道德经》多有体会,这本洋洋洒洒的五千字的文章,的确是包罗万象,生与死,功名利禄,在这五千言语的包罗下,显得微不足道,通过不断的诵读,体会,短短数月的功夫,他胸襟为之开阔了不少,最初的那点不甘早已风轻云淡了,诚如老子所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占十分之三;有些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生之人,陆上行走,不会遇到恶犀猛虎,从军也不被武器伤害。犀牛无处投角,老虎无处伸爪,武器利刃也无缝可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生存或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问题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有人有时说:是,有时说:不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的人,本身可能就有些问题。在一些人看来,确是如此。另一些人看来,也不尽然。不管怎样,老子是不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的。因为出生入死。老子是宿命的,人有天命,有人命。有天命之人无死地,有人命之人则不然。若生生之厚,虽人生,亦动之死地。生既是死,死既是生,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