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教、追复古道之具的诗歌,应当达意即可,音节冲和雅淡,所载之事限于日常之具。主张诗歌创作关乎世教,主冲和雅淡的风格,这种看法的确有几分高明!“
众人纷纷叫好,杨峥也是由衷的佩服,点头附和,唯独杨士奇面上有些难看。
其实不难理解,这是三篇关于诗词的理论见解,根据序中所言,江阴朱善继、朱善庆兄弟因杨士奇的嘱托,刊刻了明单复注释本杜诗,又得到虞集注本,杨士奇因为之序。当时文炳杨士奇,十分推崇杜诗,从而确立了杜甫诗歌在明代永乐以后诗坛的崇高地位。
这篇序的用意是驳斥所谓虞集注杜律为舍本而求末的观点,否认创作古体诗歌为复古的唯一途径,从而把杜甫的律诗提高到诗学范本的地位,由此,也可以透射出明代诗歌复古的基本思想,诗愈变愈下,复古应当以写古诗,追寻古意为准,这可以说是一大推步,但杨士奇如今是内阁大学士,当朝一品的官儿,碍于他的身份,这些话儿倒也无人敢说,黄淮这么直白的说出来,让杨士奇面上一热,看了黄淮一眼,低头不语。
桌上的气氛立即变得有些尴尬,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开口说话,黄淮一副坦然的模样,越发让杨士奇有几分气恼,可他毕竟是有气度的人,细细一想之下,黄淮的这番话儿倒也有几分道理,不过他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偶然间得到杜甫诗的元代注本,以授江阴朱善庆兄弟刻之,并在友人间传播杜诗。杜甫诗歌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是其诗“忠君爱国之意,常拳拳于声嗟气叹之中。”
而这正是所谓“得夫性情之正者”,再者,杜诗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被世尊为“诗圣“,对诗人来说,的确有莫大的帮助,不过黄淮的话儿,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他只是看了黄淮一眼,并没有不服的味道。
眼看桌上气氛有些压抑,胡滢有心想调节下气氛,眼珠子一转,忽的呵呵一笑道:“今日是来喝酒的,说这些干什么,诗词写得好不好,后人自有评价!我们就不用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