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大臣,都是文臣,几乎没有懂军事的,靖康天子也是一样,由这些人制定的策略如何能高明?还有,救援之战过程中,所有军事调动都要由官家和朝中执宰制定,如何能掌握战机?”
无论何朝何代,战争中统一调度指挥是作战的基本需要,但宋朝皇帝极少选任总领各路兵马的大帅。真正充当统军元帅角色的是皇帝本人,只有他才能同时指挥所有的军队。
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宋朝就有了一个规矩:各路将帅外出作战时,不能私自决定如何作战,战争时候进退、攻守均要禀明朝廷、听从朝廷指挥。这是赵宋的一条家法,叫做“将从中御”。
宋太宗曾在将帅出征前,学三国时候的诸葛亮,预先给各路将帅“锦囊妙计”,嘱咐他们如果敌军从某处来,则打开某“锦囊”依计行事;如果敌军从另一处来,则打开另一“锦囊”,可敌军总是不按赵光义的锦囊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孙子云:“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将从中御”捆住了将帅的手脚,让将领根本没机会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随机应变能力。很早就有人对此提出过抗议:就算是才能平庸的将领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遥控,有出众军事才能的大将自然更不用说了。
但这制度却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靖康年间依然如此。
“如此作战方式,亘古未有,如何能应对辽、西夏、金等国快速机动的攻击?”虞允文苦笑着对王晨大发感慨,“这也是我大宋一百多年以来,对外战争没取得什么大的胜迹的最重要原因。驰援太原之战没有一次成功,反而损兵折将几十万,根本原因除了军队战力低下外,还有刚才说的这些原因。”
“唔,这一点某完全认同!”王晨神情严肃地点点头,他实在想不通宋朝的皇帝为何都会这副样子,完全将军国大事当儿戏。古代时候,交通、通讯不发达,完全不能实时传达战场的情况,前方将帅如想改变作战计划,必须以快马急递军情奏报,然后等皇帝回复。这一往返,战局早已发生了变化。
用一句俗语来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