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示下!”
什么?吴越人乘胜求和了?一群大臣心中诧异,相顾探寻,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地神色,但是也确信了他们没有听错。
魏岑和李都是心中一松,看来面子上的问题,有人来赏脸了。
……
“通儒院”是吴越国独有的一个馆阁官职机构,基本上相当于是中央朝廷的翰林院的职能,再加上弘文馆、文渊阁之类的一些杂糅的部门。
之所以吴越国会有这么一个衙门,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吴越国没有称帝啊!没有称帝建号的话,你就该奉中原为正朔,怎么可以有翰林院之类的皇家秘书机构呢?你养一堆“知制诰”的秘书在那儿,是准备“知”谁的“诰”呢?
但是,朝廷的秘书机构办公厅该有还是得有,所以就改个名字,叫做通儒院,这样既发挥了功能,又不会僭越。
不过这一次,通儒院学士林克己来南唐拜见,显然行驶的不是“通儒院学士”的本职工作职权。不过这也没办法,因为吴越国不仅没有资格设置翰林院,“三省六部”之类的中央朝廷的衙门就更没资格设立了,而且也不能科举。(当然,事实上考试取官在吴越还是有的,只不过不敢叫科举的名号罢了)
既没有名正言顺地科举制度,也不存在礼部的“外交部”职权需求,所以吴越国完全没有一套顶替“礼部”工作的科班,每次遇到需要派出使臣的时候,往往就从通儒院里面临时拉个人任命为国使客串一把了。
林克己大学士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上个月他还只是一个陪着钱弘佐身边、按照钱弘佐的口述润色敕命的普通文学之臣,现在就被抓了壮丁拖来南唐求和之所以这么指派,只是因为这份国书就是林学士自己写的(当然,也是按照大王钱弘佐口述的大概意思润色出来的)所以大王觉得派他出使业务比较熟悉罢了。
既然吴越人赏脸了,南唐作为已经称帝了的“天朝上国”也不好和“番邦小国”吴越计较,当下李立刻着人招待林克己的使团入驻到迎宾驿,休息一天,次日再行接